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④|政府送文化培育出一批网红IP,精品走进社区

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④|政府送文化培育出一批网红IP,精品走进社区

hyde001 2025-09-07 中式装修 3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厦门市湖里区,“文化惠民”被做成了一个个网红IP。

就在刚刚过去的七夕,厦门市业余音乐爱好者组成的爱歌合唱团,跨过省界,远赴湖南长沙连开两场音乐会,门票提前售罄。这支合唱团,在厦门也早已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不止是音乐,在湖里区文化惠民的系统里,古地石航空广场、红顶艺术社区、华美文创园、火炬荟智空间、海上世界等都成为了厦门的网红打卡点;而仙岳书院、馨雅艺术团、高殿武术馆、围里古厝书屋等传统文化培训、研修的名额,往往都是“秒空”。

让文化惠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大家真正摸到文化、爱上文化,湖里区是如何做到的?

2025年七夕,以厦门市湖里区为根的爱歌室内合唱团,在长沙音乐厅演出,现场爆满。     微信公众号“厦门爱歌室内合唱团” 图

近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在湖里区走访发现,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湖里区从未将文化惠民停留在“送演出、办展览”的单向输出,而是以网红文化IP思维构筑文化惠民生态,打破精品文化和社区之间的“距离感”,让普通百姓不用“踮脚”,就能接触到

从街头巷尾的音乐、体育等IP到非遗传承的创新实践,从专业艺术团体的品牌打造到商业空间的文化赋能,湖里区的文化惠民正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民生红利。

对于湖里区的这一做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品牌研究中心主任皇甫晓涛日前表示,从文化惠民的角度来看,打造、引进文化IP,可以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有效满足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同时促进社区凝聚力,优化公共空间。

1.“做一天孔子的学生”

山不在高,有书院则名。

仙岳山犹如厦门岛上的一片绿色海洋,山上的仙岳书院通过诵读经典、儿童研学等方式,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湖里区文化传承创新的先锋之一。

8月23日上午,仙岳书院门前,来拍照打卡的居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澎湃新闻走进书院,几位小朋友正倚在桌子前看书,还有几位在另一处的长案前,跟着指导教师,学习制作竹简、简册,体验“韦编三绝”。

仙岳书院推出“三经典读会”,引导居民读《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      微信公众号“厦门仙岳书院” 图

仙岳书院黄昌玲院长介绍,通过政企合作,由湖里区图书馆提供书籍,仙岳书院提供场地和运营支持,建成一座书屋,供市民阅读。而在书院的雅集区域,以沉浸的方式,让人们体验传统文化。

她介绍,仙岳书院的传统文化体验很受欢迎,华侨大学的一个研学基地就设在这里。目前,已先后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800多人次的外籍留学生来仙岳书院学习和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穿上汉服,修习礼仪,在湖里区“做一天孔子的学生”。

水从门前的台阶下流过,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阔深的厅堂。“斯文在兹”的书法作品挂在墙上,让进门、出门的人都多望几眼。

楼上,孩子们在读书,体验“非遗”;楼下,成年学员们围桌而坐,诵读国学经典。

“书院是终身学习的地方。让大家去理解经典,真正赋能我们的生活,有真智、有真慧,这是我们的初心。”黄昌玲说。

学员刘娟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她喜欢这里的空间,喜欢这里的课程,喜欢这里的讨论,“现在,书院带我们看中国,未来,希望书院走向全世界。”

而最初打动她的是书院教师的一句话:只在家里养孩子,养不成一个大人。把孩子放到中华5000年的文明当中去浸润、滋养,孩子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人。

 仙岳书院推出传统文化研学课程。    微信公众号“厦门仙岳书院” 图

在仙岳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刘娟给自己取了“字”——常溪。她是湖南常德人,“溪”取自国学经典《道德经》中的“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仙岳书院方宇山长介绍:“有人说,中国文化很高深。(实际上)高深的是境界,(但)理解它的通道是朴实的。”

“我们没想要改变谁。”他说,与买一本书看、买一个网络课程学习相比,“书院提供了另一种选择。在今天激荡变化的时代浪潮中,给予人们一种静定的力量。自古有'玩索有得'的教育传统,通过学习经典,可以激发人们通过儒家、兵家、道家等多元视角去看问题和思考,从而获得对人生、事业、生活一种全新的态度和可能。”

2. 音乐和烟火在街头融合

每周三、五晚7时,湖里区航空古地石广场“微醺音乐会”便如约而至。

在这里简单的舞台上,抖音粉丝超十万的歌手陈淑琳弹唱着闽南语老歌,台下观众或轻声跟唱,或举起手机记录;自由唱作人张立军的键盘声与加拿大海归小提琴手刘思远的琴弦声交织奏响,西洋乐器与本土音乐碰撞出新鲜火花。

“我觉得厦门这座城市有一个性格,就是开放、文艺,它是休闲的、浪漫的。希望我们的活动能够呈现厦门的这种城市性格。”8月22日,航空古地石广场负责人吴崴介绍,这些活动不设门票,每周固定在街头开演,无论是在附近吃饭的客人、下班路过的上班族,还是退休遛弯的老人、带娃散步的家长,都能停下脚步免费聆听。

这种“零门槛”的文化供给,让文化不再是“少数人的享受”,而是“所有人的福利”。截至2025年,古地石的音乐IP已累计举办演出超800场,服务群众逾15万人次,成为湖里区街头文化的“金字招牌”。

8月22日晚上,一名歌手免费在航空古地石广场一处餐厅演唱。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闽南语歌唱比赛则以“歌声”为桥,让闽南文化在街头巷尾“活”起来。这场以“咱的故乡咱的歌”为主题的比赛,自2024年启动以来,就坚持“日赛+周赛+月赛+季赛”的常态化模式,3000多名选手从全国各地赶来,既有邻近城市漳州的街道工作人员,也有河南、四川的闽南歌爱好者。

“现在很多台湾青年来厦门,却不会说闽南话,我们办这个比赛,就是想让闽南语‘传下去’。”赛事负责人虞慧芳表示。

比赛场地设在湖里区后浦社区的户外舞台,这个形似公车站的舞台成了两岸民众交流的“小窗口”。每晚比赛时,社区居民搬着凳子来围观,孩子们在台下追逐,老人家则在茶余饭后边唠家常边聆听乡音。

来自漳州的选手林祯祯,每次比赛都要开车一个多小时赶来,“以前只能自己在家唱,现在有这个舞台,还能认识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开心。”如今,比赛不仅成了社区的“固定节目”,还成了闽南文化交流的窗口。

在湖里区,街头不是文化的“边缘地带”,而是最贴近群众的“天然舞台”

3. 红色文化、国潮服装都成了IP

如果说街头文化IP是文化惠民的“毛细血管”,那么专业文化团体打造的IP就是“主动脉”。湖里区通过扶持专业团体打造品牌,以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让文化惠民既有温度,也有深度。

8月21日,一队少年在厦门红色文化地标神山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在湖里区殿前街道,面向大海,一处碉堡上弹痕犹在。这里名为神山,是厦门重要的红色文化地标。1949年10月15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在神山山顶,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厦门岛上,留下“人倒了也不叫国国旗倒下”的言英雄气概。

保留碉堡、弹孔等历史遗迹,湖里区以神山党员教育基地为核心,全力打造红色主题研学课程,形成“参观+体验” 的闭环,每年吸引近万名党员干部、学生和市民前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成为了湖里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

神山社区原党总支书记张水波向澎湃新闻介绍,有一天一大早,教育基地刚开门,就有一名提着行李箱带着小孩的参观者走进来,说是刚下飞机,从机场赶过来的,“说明我们基地有影响力,也说明了人家对我们、对红色教育基地的认可。”

曾凤飞的国潮服装IP、保利画展的艺术IP等,则让传统意义上的高端艺术在湖里区“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中国服装设计界的“金顶奖”获得者,曾凤飞的设计始终扎根闽南文化,“我从小在海边长大,闽南的红砖古厝、凤凰花、滩涂,都是我的灵感来源。”他指着一件印有凤凰花图案的礼服说道。

他的品牌艺术馆坐落于湖里区火炬荟智空间,免费向公众开放,“上个月有所小学带了几十个孩子来参观,我给他们讲衣服上的文化故事,有个孩子说‘以后想当设计师’,这就是美育的意义。”

“我希望大家穿我的衣服,不仅好看,还能感受到文化自信。”如今,曾凤飞艺术馆已成为湖里区的“文化打卡地”,不少市民参观后表示,“以前觉得国潮离自己很远,看完才知道,传统文化可以这么时尚。”

无论是曾凤飞国潮服装、保利艺术展览的出圈,还是爱歌合唱团、红顶艺术社区的火爆,背后都离不开专业化的IP打造。

政府部门通过深度调研文化,准确洞察公众需求,在这些艺术品牌方的专业化运营下,推动优质文化从“小众化”走向 “大众化”,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触到高水准的文化内容,打破“优质文化=高门槛”的刻板印象,这便是湖里区打造专业文化IP的意义所在

4. 文化IP以惠民为核心

与街头IP和专业IP相比,文旅融合的IP则能直观打破场景边界。湖里区将文化IP与旅游、商业深度结合,打造沉浸式、多元化的体验,让群众在休闲中感受文化,在体验中传承文化

“新鲜好逛,华美文创。”

华美文创园很潮,半空中巨型的草帽,裸露的管道、粗糙的墙面,搭配现代艺术装置和潮流装饰,营造出独特的工业风与现代时尚融合的空间,成为年轻人热衷的网红打卡点之一。在社交媒体上被网友点赞“很出片”!

很难想象这里原来是卷烟旧厂房,在创意设计和改造升级之后,焕发新生,大量潮流时尚品牌与艺术美学空间在此汇聚。街区里展示着现代艺术家的画作等作品,锅炉房变身成“D - House”,吸引人们前来消费,在享受美食饮品的同时,感受独特的潮流氛围。

华美文创园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打造艺术展厅4个、大型活动场地3处,可同时容纳5000人参与活动,搭建艺术展陈、生活美学、文化研学、潮玩娱乐等诸多大众文艺空间及文化体验项目,被评为福建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福建省首批重点影视基地外景拍摄点、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厦门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等称号。

8月23日,游客在华美文创园文创艺术廊参观。   澎湃新闻记者 王岱玉 图

园区还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墙面,创造性地将开放空间和艺术展览相结合,打造厦门首个户外艺术展厅——联发文创艺术廊,联合艺术家举办主题展览,并免费向公众开放,打破空间限制,让展品走出展厅,让大众近距离接触艺术,让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

近年来,华美文创园陆续承办厦门“非遗在社区”等大型活动,并发挥园区深厚的文化优势,开展2025好逛生活季等品牌活动。园区还焕新升级“华美大舞台”,引入厦门歌舞剧院、小白鹭民间舞团、厦门南乐团等优质文化演绎资源,以音乐、舞蹈、戏曲等多元内容,为市民和游客每周推出公益文化演出。

华美文创园还处于附近机场航线下降的区域,是比较好的飞机打卡点。该园区相关负责人8月23日介绍,每年差不多有二三十个影视剧组会来园区拍摄、取景,吸引了一些明星和流量。

园区标志性建筑蝴蝶阶梯,“美”字所演化而成的LOGO,仿佛一只巨大的蝴蝶,连接着两栋楼。这个画面被收入了厦门金砖宣传片的特写镜头,电影《开端》、《猎罪图鉴》等影视剧都在这里取景拍摄过。

海上世界商场将楼顶平台免费开放,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    海上世界  供图

湖里区另一个依托商业综合体打造的文旅场景——海上世界,也成为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作为厦门城市级文旅地标,厦门海上世界购物中心背靠双山、面朝大海,拥有1.4公里黄金海岸线,为了惠及更多顾客,该中心将巨大的楼顶平台打造为观景休闲区,居民可以在“潮汐之眼”摩天轮下休闲地看邮轮在夕阳下驶过大海,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在厦门海上世界购物中心副总经理赖静看来,“我们不仅是购物商场,更是文化空间。”

文化活动能吸引客流,而客流又能带动消费,这是双赢。”赖静介绍,连续三年承办的厦门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是海上世界的“固定IP”。元宵节期间,商场内挂满了五彩斑斓的花灯,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剪纸、糖画,吸引了大量游客围观、购买。

如今,海上世界已成为厦门的文旅新地标。“白天看海,晚上看灯光秀,还能参加文化活动,特别惬意。”8月21日傍晚,在这里欣赏夕阳的居民林女士说。

从街头到殿堂,从非遗到时尚,湖里区的文化惠民实践证明,文化IP不是“花架子”,而是以“惠民”为核心,让文化不再遥远,让生活更加多彩。正如国家级非遗影雕代表性传承人、惠和石文化园创始人李雅华所说:“文化惠民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大家真正摸到文化、爱上文化。”

如今,湖里区正通过文化IP的打造和运营,让“诗与远方”走进日常,让“文化自信”融入生活,让“民生福利”实实在在落脚到每个居民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湖里文化惠民启示④|政府送文化培育出一批网红IP,精品走进社区》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