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三天六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获投,但规模化量产的“电动汽车时刻”还很遥远

【深度】三天六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获投,但规模化量产的“电动汽车时刻”还很遥远

hyde001 2025-07-18 装修禁忌 2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周姝祺

具身智能行业可能是当下最热门的投资赛道。据界面新闻统计,从7月7日至7月9日,三天时间里共有六家具身智能初创公司披露完成了新一轮融资。截至7月10日,2025年具身智能融资事件超过120起,涉及资金规模约173亿元,均已超过2024年全年数据。

曾在今年3月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的它石智航,再度拿下一笔1.22亿美元的天使+轮投资。这家企业核心成员来自华为和百度,创始人陈亦伦过去被视为华为智能辅助驾驶研发团队的灵魂人物。

星动纪元、深庭纪智能科技、云深处科技、小雨制造和星海图等五家具身机器人初创企业也均完成不同规模的融资。参与此轮布局的,不乏美团、滴滴、百度、IDG资本、均山资本、亦庄国投、国新基金等各类知名投资机构。

拥有高瓴创投、红杉中国和上汽创投等多家资方加持的智元机器人,还有望成为在科创板上市的首家具身智能企业。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公告称,智元机器人将至少收购其63.62%的股份,与其管理团队共同控股。不过,智元机器人随后否认了此举意在借壳上市。

具身智能的通俗理解是,机器人能够在物理世界自主地感知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动作。人形机器人是行业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各家企业追逐的研发方向。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在今年央视蛇年春晚表演的舞蹈,将这一概念从实验室走向了大众视野。

【深度】三天六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获投,但规模化量产的“电动汽车时刻”还很遥远

风险投资人被人形机器人极具想象力的未来打动,他们将其视同于10年前自动驾驶的风口,正处于技术跃迁的关键节点,是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结合的终极形态载体。瑞银证券发布报告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数量将超过200万台,到2050年超过3亿台,潜在市场空间高达1.4至1.7万亿美元。

有志于抢占未来人机交互核心入口的汽车公司同样不愿错过这一赛道。人形机器人与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同源,做决策的“大脑”可复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大模型能力。与此同时,汽车制造与机器人生产的供应链重叠度较高,汽车公司能够降低人形机器人成本和加速规模量产。

界面新闻注意到,比亚迪、长安、广汽、奇瑞、小鹏、蔚来、理想以及小米等超过10家汽车公司已涉足具身智能领域。今年上海车展上,部分企业还开始用人形机器人当车模,吸引消费者看车和强化品牌科技智能形象。

一位要求匿名的汽车企业高管向界面新闻透露,2026至2028年将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变革速度最快的三年,且2026年的发展进度或与201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元年的水平相当。并且,人形机器人在相同发展阶段的进步速度还可能快于新能源汽车行业。

但他同时指出,大多数从业者低估了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性和量产难度。它属于软硬件强耦合系统,一个软件功能的变动将牵扯到看似或与其无关的硬件大调整。现在售卖的人形机器人多只提供情绪价值,而真正具备人工智能能力的人形机器人最快还要一年的时间才会出现。

“人形机器人跳过了集成研发(供应商拼装)和全栈研发(单项功能自研)两大阶段,直接进入全域研发的阶段,要求企业具备软硬件协同能力。”这位参与机器人研发生产的高管说,只做生成式大模型的初创公司,或者不具备人工智能开发能力的汽车制造商,可能都很难成功。

瑞银证券用“电动汽车时刻”定义为电动汽车技术瓶颈得到解决,且销量在5年内从100万台增长至1000万台的时刻。由于软硬件技术、制造成本、商业应用场景以及法律监管等多重障碍,该投资银行认为,人形机器人的“电动汽车时刻”可能要到2030年之后才会出现。

“人形机器人最大的技术制约瓶颈是智能化的‘大脑’。”瑞银证券中国机械行业分析师王斐丽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表示,“目前没有看到成熟的用于大脑训练的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另外训练模型的数据集也较为受限。”

参照自动驾驶等级分类标准(L0-L5),瑞银证券报告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还停留在L0-L1的初级阶段,执行大多数任务依赖人工操作或预编程。

特斯拉是人形机器人领域进展最受瞩目的公司之一,其自研的人形机器人Optimus在去年10月“We Robot”发布会上,展示了倒酒,回答问题和石头剪刀布等复杂交互能力。但后被证实,这些动作多由工程师远程幕后控制完成。

一位人形机器人研发工程师向界面新闻指出,比如“让机器人到厨房取个勺子”这句简单指令,就能难倒大部分公司。它要人形机器人听到这句话,成功判断意图,知道厨房位置,准确找到勺子,稳定行走,抬手并抓住勺子,涉及多模态感知融合、空间建图与导航、全身运动控制等多技术模块。

不过,随着VLM(视觉语言模型)、VLA(视觉语言动作模型)等端到端大模型技术的演进,人形机器人得以将感知、决策、执行集成至统一框架,开始朝着L2阶段发展,即能在标准场景中部分自主地完成单个任务。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千寻智能的首席科学家高阳认为,VLA模型先从视觉和语言中抽取信息,再将两者融合,最后与动作模块进行进一步整合。这样的设计有两个显著优势:一是信息以数学语言的形式传递,更加高效和精确;二是具备良好的预训练能力,便于大规模数据学习与迁移。

目前VLA模型还处在极早期的技术验证阶段,尚未有企业能让机器人具备足够的泛化性完成大量通用任务,并且还做到足够稳定。一位自动驾驶研发人员向界面新闻指出,VLA模型上限高,下限也很低,它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数据训练才能发挥模型效用。

界面新闻了解到,具身智能行业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真机数据、仿真数据以及互联网数据。其中,真机数据是通过遥控或辅助机器人进行任务操作而采集到的数据,也被称为“遥操”数据,采集成本高,但训练价值大;而仿真数据依赖算法生成,规模大却容易出现幻觉。

上述汽车企业高管告诉界面新闻,参考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工程落地的实践经验,现阶段其人形机器人的训练数据主要依靠真机数据,小部分采用仿真数据。在他看来,真机数据最大价值是将物理世界发生频率极低但产生较大影响的长尾场景集合起来训练,能极大提升模型的安全性和技术能力。

王斐丽则向界面新闻等媒体表示,自动驾驶领域发展时间早,搜集数据时间长,其训练数据规模可能已经出现冗余,但人形机器人训练数据集的广度、宽度都非常有限,“所有可利用的数据都很重要,没有主次之分。”

人形机器人不光大脑要好,身体也要足够灵活,这其中最重要的零部件是执行器。它相当于人形机器人的“肌肉”,直接决定了机器人能不能运动,怎么运动,持续时间多久以及运动多么类人。

执行器的组成包括电机(驱动装置)、减速器(传动装置)、编码器(传感装置)、控制板和控制软件(控制装置)等。在接收到“大脑”传递的动作指令后,执行器里的电机开始运转,经减速器把速度放慢,增大扭矩,以此带动轴承开始运动。编码器和力矩传感器分别监测动了多少度和用了多大力气,将运动反馈转变为电信号再传递至大脑,进行随时调整。

早期人形机器人公司使用响应快、易调试的旋转式执行器方案,能快速实现简单行走。但是,该方案功耗高,也没有办法让机器人负重干活,直到特斯拉Optimus推出行星滚柱丝杠方案,提高了推力和能效,才带动行业向混合式执行器发展演变。

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开普勒已经切换为行星滚柱丝杠方案,然而过程并不容易。 CEO胡德波提到,国内供应链没有行星滚柱丝杠的制造基础,工业级部件难以直接用于人形机器人;并且,将行星滚柱丝杠、电机、编码器、传感器等复杂机电系统集成,做出稳定可靠的解决方案,也是全新尝试。

想要机器人稳定执行更加精细化的动作,还需要一双精准的灵巧手和稳健的仿生脚,这依靠先进的传感器技术研发,即使是特斯拉,也还没有得出满意的设计方案。

从商业化落地角度看,人形机器人则面临高企的制造成本与尚未明确的客户群体两大挑战。以特斯拉最新一代Optimus为例,科技媒体晚点报道称,其造价约为6万美元,实际成本可能要更高。

依据瑞银证券估算,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中的丝杠和力矩传感器是两个最大的成本项目,分别占总物料成本的14%和27%;其次是减速器和电机,均占总物料成本的8%。半导体芯片由于产业较为成熟,仅约占1%至2%,但也需要约1400美元。

一位业内人士向界面新闻指出,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还不完备,部分零部件还需要企业自主研发生产。前期量产规模的不足,导致单位成本高企,无法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品质还不够稳定。“很多公司人形机器人都是靠手搓,而不是工业化流水线量产。”

部分机构投资人对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前景已经失去耐心。金沙江创投即已从星海图和松延动力两家具身智能公司退出,其管理合伙人朱啸虎认为,人形机器人当前最主要的市场需求是做研究以及前台展示,并不能够为客户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现在人形机器人就会翻跟头,但商业化在哪里?我问这几个CEO,感觉他们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一位具身智能初创公司的员工向界面新闻表示对朱啸虎观点的认同。“我们的人形机器人连翻跟头都还不会,也没找到清晰的应用场景,甚至现阶段行业对是否开发人形也都有争议。”

瑞银证券认为,人形机器人或将率先从有长期自动化经验且盈利能力相对较高的制造业开始,包括汽车、电气设备、电信设备、食品饮料以及化工和纤维行业,随后凭借人形机器人均价下降和规模效应,逐步进入到服务业,最终进入家庭。

今年已有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拿下汽车厂订单。优必选与东风柳汽、一汽大众、比亚迪等十余家企业达成合作,获得了车厂超500台订单;乐聚机器人向北汽越野车交付了第1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智元机器人、智平方、傅里叶等公司同样和汽车厂达成合作。

“在汽车组装的物体搬运场景,尤其是“最后10米”任务,是人形机器人的切入口。”王斐丽告诉界面新闻,“一方面该工作场景里还没有实现完全自动化,需要依赖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个场景比较简单,对工厂效率影响较小,符合人形机器人目前的功能边界。”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形机器人或都仍将处于高商业估值区间,为众多初创企业带来热钱和技术突破的机遇。但当潮水退去,唯有率先向消费者提供可负担的产品,并持续创造不可替代价值的玩家,才能经受住商业检验,成长为人形机器人资本泡沫里,真正跑出来的大公司。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深度】三天六家人形机器人企业获投,但规模化量产的“电动汽车时刻”还很遥远》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