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迎来运行四周年。截至当日,全国碳市场碳配额(下称,“CEA”)累计成交量达6.73亿吨,累计成交额462.49亿元。
澎湃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以来,全国碳市场共运行了965个交易日,CEA平均收盘价报69.73元/吨,2024年11月最高涨超105元/吨,较启动日48元/吨的开盘价翻倍。
作为碳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碳价自碳市场启动以来逐年上涨。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海环交所”)数据,过去四个周期,CEA平均收盘价分别为52.84元/吨、57.05元/吨、80.08元/吨、89.06元/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价格阶段性走低,5月最低跌至70元/吨以下。目前,碳价维持在每吨70元至80元之间,截至7月16日,CEA平均收盘价报72.98元/吨,较去年高点跌超30%。
建信期货表示,短期来看,全国碳价格在供需阶段错配中承压下行,初步探底支撑后保持稳定,逐渐进入履约期时,价格将在放量中得到支撑。中期来看,随着碳排放基准值和修正系数的收紧以及配额发放的方法逐渐完善,全国碳市场价格回落后仍有阶段性反弹的阶段,全国碳市场总体将延续平稳运行态势。
过去一年,全国碳市场在交易机制和行业覆盖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上海环交所近期宣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标志着我国碳交易在市场化定价与规范化运行方面迈出新的一步。该机制采用统一价或申报价成交模式,设置最小申报数量和价格限制,每周开放多个交易时段。
上海环交所表示,单向竞价将满足各行业对配额的不同需求,进一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活力,完善碳价形成机制,推动碳排放配额流动和高效配置。
行业扩围是今年全国碳市场最显著的变革。2025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方案要求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中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单位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方案预计将涉及1500家企业共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排放量。
全国碳市场控排行业从单一的发电行业扩展至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年覆盖排放量提升至80亿吨左右,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比重从40%升至60%以上。
业内预计,行业扩容后,不同行业减排成本和路径差异将更有利于发挥碳市场资源配置和定价作用,推动碳市场深化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全国碳市场四年总成交额超462亿,扩围后覆盖全国六成碳排》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