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党建研究》刊发了武汉市委组织部的署名文章,其中提到,要细心捕捉干部考察中的“弦外之音”,对谈话对象知而不言、欲言又止等情况追问到底,把涉及的关键人、关键事谈深谈透,真正对干部负责、对事业负责。
文章介绍,武汉将坚持知事识人,严格考察把关,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
其中包括:构建精准科学的知事识人机制,戴上“望远镜”、“显微镜”,抓住干部重要行为特征进行分析甄别,全面客观评价干部是否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能力素质。注重用好干部谈话这个基本手段,每年全覆盖开展市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日常管理调研,既谈清楚干部负责什么、做了什么,也深入了解干部在每项工作中发挥的具体作用,以事鉴人、依事择人。注重一线考察识别,将考察的“探头”延伸到干部干事创业的“现场”,经常性到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更新等重点工作一线开展专项调研,近距离观察干部的履职表现、能力作风。注重日常跟踪了解,不定期列席党委(党组)会议了解贯彻民主集中制情况,深入党校课堂了解培训表现,随机走访管理服务对象了解政声民意,通过小事小节对干部德才品行去伪存真、考准考实;
发挥干部监督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构建“大监督”工作格局,综合研判巡视巡察、专项督查、审计、信访、干部人事档案审核等各方面情况,严格落实“凡提四必”和“双签字”等制度,切实防止“带病提拔”。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进一步加大抽查核实和查核验证工作力度,及时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细心捕捉干部考察中的“弦外之音”,对谈话对象知而不言、欲言又止等情况追问到底,把涉及的关键人、关键事谈深谈透,真正对干部负责、对事业负责。
对于谈话中的“弦外之音”,《中国组织人事报》2024年9月也曾发文探讨。
该文表示,考察期间,个别谈话对象谈话藏头截尾、闪烁其词。如果不注意捕捉信息,并认真加以分析,就失去了解真实情况的有利时机,进而影响到考核评价的准确性,导致考察失真。这就需要考察人员具备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色、察其心、知其思。要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精心捕捉有价值的信息,准确、细心地辨别各种言外之意,体察言者的真正用心和真实想法。要把握谈话节奏,学会听话听音,懂得察言观色,善于抽丝剥茧,从谈话对象的神情态度、语气声调、肢体语言和表情变化揣摩心理,分析言外之意,从细微评价和个别细节中发现问题、梳理线索。对谈话对象应谈而未谈,或已经谈到但还不能准确把握的想法和问题,要注意提示,因势利导,从侧面进一步研判细节,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最能反映干部情况的事实弄清楚。
《中国组织人事报》上述文章举例,有的人谈话时存在思想顾虑,既怕自己讲的话泄露出去,更怕自己说了真问题被“揪住辫子”,宁愿当个“闷葫芦”,问一句答一句,即使说了也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官话套话,甚至违心唱赞歌,用“没意见”“都挺好”来敷衍了事,问得多了,直呼不知道、不了解。考察人员要当好倾听者,俯下身子、抛下架子、放下面子,以心相交,杜绝自说自话的万能模板,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问空话、答套话、讲大话,以唠家常的方式做好沟通疏导,营造轻松的谈话环境,让谈话对象放下思想包袱,敞开心扉、坦诚相待,像竹筒倒豆子一样讲真心话。考察人员要严守组织人事纪律,树牢责任意识,保护好谈话内容,切实维护谈话者权利,彻底打消谈话者顾虑。对于顾虑较深的谈话对象,可以主动留下联系方式,供其事后向考察组单独反映情况,引导谈话对象讲出真实想法,谈出真实情况,反映真实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武汉市委组织部:对谈话对象知而不言、欲言又止的,追问到底》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