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金融一线消息,以“共享未来:构建开放包容的经济与金融体系”为主题的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于深圳举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丁志杰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丁志杰表示,总的来看我国的金融系统在内外部压力中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提升体系韧性。需坚定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以“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统筹安全与发展,把握高水平开放带来的新机遇。
面向未来,他提出金融改革五项重点: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筑牢金融稳定保障,加强监管,推动监管兜底机制与早期纠偏制度的建设;恪守金融本源,提升金融的服务质效;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以下为嘉宾发言实录:
尊敬的王一鸣理事长、王永利总裁、李瑶主任,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下面由我代表《中国金融政策报告》课题组发布2025年的报告。
2024年,党中央围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做出了系统部署。金融系统积极贯彻落实,稳步推进体制改革、金融开放和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在这个基础上,2025年《中国金融政策报告》以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为主题,分析了当前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阐释了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全面梳理了2024年金融体系六大核心组成部分的建设情况。并从改革、监管、开放等方面对未来的金融体制改革做了展望。
整个报告分为三部分:
第一,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处于新的重要关口。外部形势严峻复杂,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国际贸易秩序重构,地缘风险开始上升。
二是金融安全与监管领域也面临挑战。包括各国监管改革尤其美国监管改革会对全球金融体系稳定的影响。另外是数字货币领域一系列进展也对传统金融体系构成挑战。我们认为,这一轮挑战中也存在机遇,即未来金融体系可能面临一系列深层次重构。
三是科技革命影响。现在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金融竞争格局的重塑,包括AI(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当前全球金融体系进入技术更新迭代的周期。
国内经济也面临挑战和困难。一是内需依然不够稳固,现在群众就业、增收都面临压力,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地方财政也有点捉襟见肘。二是新旧动能的转换,这里会看到两个问题,我们需先立后破,防范新兴产业出现过剩或投资过热问题,警惕新旧动能断档失速风险。三是金融风险问题依然存在,这个包括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债务以及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依然是重点领域。
总的来看我国的金融系统在内外部压力中要加快改革步伐,继续提升体系韧性。要坚持以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作为核心任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实现金融服务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以高水平开放增强金融发展动力,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与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之路也为我们的金融体系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第二,简要回顾2024年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工作。
六大体系是金融调控、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基础设施,构成有机主体。下面从这六方面回顾2024年工作。
第一方面,在金融调控体系方面,中央提出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
一是稳中求进,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包括人民银行在2024年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准备金等基础货币调控工具,熨平利率短期波动,为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合理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金融调控更好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金融政策在总量稳定与结构优化上实现突破。总量工具灵活运用。2024年M2(广义货币)余额增长7.3%,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长8%。通过设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2024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6%,2024年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达11.9%,精准滴灌重点领域。
三是牢牢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持续推进。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明显收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见效。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双向波动,2024年末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 3.2万亿美元以上。
第二方面,建立健全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体系总体来看就是市场日趋成熟,结构更趋合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改革不断深化。比如2024年绿色债券、科技创新债券发行提速。科创板、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增长而且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主体。市值创新高,国家战略能力逐渐增强。
第三方面,金融机构体系。
中央提出要建立分工协作的金融机构体系,国有大行继续主导重大领域的融资支持,中小银行深耕本地、聚焦特色,政策性金融机构专注补短板领域,同时我们推动长期资金入市,优化投资者结构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发展一流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强化内部治理和风险管理。
第四方面,金融监管。
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2024年主要通过制度重构、科技赋能、央地协同强化监管效能。监管规则逐步完善,穿透式监管、地方和中央协同治理也取得突破。数据安全、反洗钱、消费者保护等领域趋于成熟,监管科技与区块链AI风控应用广泛,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
第五方面,建立健全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
主要是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引领,优化金融服务结构,科技金融增强对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支持,绿色金融支持助力双碳目标。普惠金融支持小微与三农,养老金融服务银发经济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数字金融推动服务提效和场景拓展。多层次的融资体系更加完善,产品创新日趋活跃。金融科技不断重塑金融的服务方式。
第六方面,金融基础设施。
建立健全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最主要的体现是金融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协同推进,银行体系的智能化改造深化。区块链应用拓展至跨境支付和数据资产质押,普惠金融覆盖持续增强,适老化服务加快推广,信创生态逐步完善,跨境理财通、债券通、人民币使用场景日益丰富。全球金融互联互通机制加快构建。
这是对2024年工作的回顾。
第三,未来持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关于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从五方面来看。
一是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最重要的是保持稳定的金融环境。首先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股债融资协调发展,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的金融供给。构建以资本市场为核心的资源配置体系,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增强金融对经济转型的支撑能力。
二是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基准利率形成体系,提升政策利率的引导效能,疏通传导路径,提升金融机构响应能力,优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计与激励机制,推动金融资源精准滴灌关键领域。
5月7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了三大类十项政策,其中包括数量型政策、价格型政策以及结构型政策。我们看到在推进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过程中,更加注重利率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广泛利率的改革和优化。
三是筑牢金融稳定保障,加强监管,推动监管兜底机制与早期纠偏制度的建设,强化宏微观审慎协同,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健全中央和地方监管责任划分。聚焦中小银行改革和风险处置,提升治理能力和资本补充机制。
四是恪守金融本源,提升金融的服务质效。金融机构需要聚焦服务实体经济主责主业,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专业能力,加强内部治理、风控与审计。防止脱实向虚,引导金融科技创新合规落地,加快数字化转型,确保创新有序推进。
五是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我们重点强调两方面,一是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前期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到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稳慎扎实,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对于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我的理解就是人民币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进过程中只允许成功,不允许有闪失或者失败。
这个方面来看,需要提升跨境结算,融资、投资和储备功能,加强与境外市场互联互通,发展离岸人民币产品,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有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支持,与中国离岸市场发展相比,境内金融市场的开放更为关键,所以需要扩大金融市场开放的广度与深度,增强我国金融的话语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金融体制改革做出系统部署,要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把握发展与安全平衡,增强政策协同合力,持续深化改革攻坚,加快建设结构优化、功能完备、治理高效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这是我代表课题组做的汇报,谢谢。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本文标题:《丁志杰:推进金融改革五项重点 以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